锦旗背后,是西湖区科创生态的具象化表达,一封不足千字的感谢信,揭开了一段政府与企业共克时艰,共谋创新的故事。
感受“娘家人”关怀
“管委会甚至比我们还着急,对接的工作人员经常推送相关适配政策清单,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填报申报材料。”
2024年,三坛医疗进入产品研发创新的关键时期,资金问题也接踵而来。“我们面临双重压力,市场处于观望状态,而新产品研发急需资金。”何滨坦言,“这时候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向我们伸来了援助之手。”
“紫金十条”的支持,如同一阵及时雨,让三坛医疗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上迈出关键一步。
在获悉三坛医疗的融资需求后,管委会第一时间向中国银行推介其企业资质及项目前景,推动该行在一周内完成授信审批并投放1000万元普惠贷款,助力企业实现研发成果快速转化。
“了解到企业的资金问题后,我们主动搭建政银协同平台,为优质企业对接金融资源。”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眼下,紫金港科技城已形成一个“近悦远来”的优质营商环境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90家,真正实现“企业有需、服务必达”的亲商优商目标。
开启自主创新路
在“娘家人”式的服务关怀下,三坛医疗从“求生存”转向“谋发展”,一场持续15年的“国产替代”攻坚战迎来了胜利的曙光。
2011年,五位骨科医生在一间7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埋下创业火种,三坛医疗就此诞生。
“在德国进修时,我看到机器人如何让复杂手术变得精准可控,但进口设备价格高达千万元,基层医院根本用不起。”何滨的这番话,道出了创始团队的初心——研发“老百姓用得起的手术机器人”。
“脊柱螺钉置入偏差超过2毫米就可能损伤神经,而传统手术的误差率高达15%。”三坛医疗瞄准这一痛点,聚焦“精准化、微创化”目标,开启自主创新之路。
这条创新之路充满荆棘。首代产品研发时,团队需同时攻克种种难题。2016年,首台“智微天眼”骨科机器人成功通过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认证,让研发团队迈出历史性的一步。
此后十余年间,产品历经四次迭代,从静态定位到动态导航,从二维影像到AI三维重建,AI智能化程度提高让手术精度提升数倍,引领骨科手术进入智能化时代。
改写行业新格局
“手术机器人的本质在于辅助手术医生而非替代,要让手术看得清、想得明、打得准才是手术机器人的意义所在。”何滨说道。
在传统手术操作中,医生都是依靠徒手操作,通过触觉及透视成像来判断器械位置是否理想,因此传统手术存在一定风险。
而三坛医疗自研的“智微天眼”系列产品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,在激光导航的“天眼”、精准协作的“智手”和AI算法的“超脑”这三大技术模块的加持下,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骨科手术”成为现实。
“手术过程中,可将术中影像和术前影像相融合,保证骨科医生思维的数据化、精细化、个性化。”何滨解释道,医生在通过“智微天眼”获取CT、MR等影像信息后,可以运用该系统手动规划最佳手术路径。
目前,三坛医疗产品手术应用逾2万例,涵盖术式70余种,获得了多方好评。
“通过专业骨科医护工作者与机器人的紧密合作,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,提高了手术精准性。”浙江省某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,在骨科手术中,机器人技术具有微创手术、快速康复和降低并发症等显著优势。
17年的科研成果,15年的产品研发,拥有百余项国内外专利,这家由骨科专家创立的硬科技公司,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“技术跟跑”到“国际领跑”的跨越,改写了进口设备垄断的行业格局。
“让科学家专注创新,其余的交给我们。”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。三坛医疗的崛起印证了“创新生态”的力量,这座科技创新之城正以“热带雨林”般的包容与活力,滋养着一个又一个“三坛医疗”扎根、生长。